内容简介
先秦时期
绪论
一 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
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和关于文学、文学理论批评的概况
第一章 孔子、孟子及荀子等
第一节 孔子
第二节 孟子、荀子及《易传》的文学观
第三节 韩非子和老、庄等的文学理论批评
两汉时期
绪论
一 汉代独尊儒术的措施和文学理论批评概况
二 两当时代对文学认识的演进
第二章 两汉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
第一节 《诗大序》和《礼记·乐记》
第二节 司马迁和扬雄
第三节 班固、王逸和王符等
第四节 王充
魏晋南北朝
绪论
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及文学理论批评概况
二 文学理论批评中产生的新概念
三 魏晋南北朝对于文学特点的认识
第三章 曹丕、陆机、葛洪和挚虞等
第一节 曹丕
第二节 陆机的《文赋》
第三节 葛洪和挚虞
第四章 刘勰
第一节 刘勰及其《文心雕龙》
第二节 刘勰的根本文学观点
第三节 艺术、自然之道和时代
第四节 才情、风格和风骨
第五节 内容和形式等
第六节 刘勰论创作
第七节 刘勰论批评
第五章 钟嵘及南北朝时期的其它文学理论批评
第一节 钟嵘的《诗品》
第二节 沈约、裴子野、萧统、颜之推等
隋唐五代
绪论
第六章 隋及唐初
第一节 李谔、王通及初唐史家
第二节 刘知几《史通》的文论
第三节 初唐的形式主义文风和陈子昂
第七章 李白、殷璠、杜甫、白居易等
第一节 李白、殷璠及杜甫
第二节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
第八章 唐代的古文运动
第一节 “古文运动”的酝酿和发展
第二节 柳宗元
第三节 韩愈
第四节 李翱和皇甫湜等
第九章 唐代晚期及五代的文学理论批评
第一节 杜牧、李商隐和皮日休
第二节 晚唐五代的文风和《旧唐书》
第三节 从皎然的《诗式》到司空图的《诗品》
第四节 唐及唐以后关于文、文章、文学的概念
宋金元时期
绪论
第十章 宋初的复古运动
第一节 宋初的文风和复古运动的兴起
第二节 柳开、穆脩、石介和王禹偁等
第十一章 北宋中叶的复古运动
第一节 苏舜钦、梅尧臣和欧阳修
第二节 李觏和王安石
第十二章 北宋的其它文学理论批评
第一节 道学家的文论
第二节 苏轼
第三节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的诗论
第四节 李清照、胡寅等
第十三章 南宋的文学理论批评
第一节 朱熹等理学家的文论
第二节 杨万里、陆游、范开、刘克庄等
第十四章 宋代诗话
第一节 宋代诗话和《岁寒堂诗话》、《白石道人诗说》
第二节 《沧浪诗话》
第十五章 金元时代
第一节 金代的文风和王若虚
第二节 元好问
第三节 元代的文学批评
明清时期
绪论
第十六章 明初的文学理论批评和复古主义运动的兴起
第一节 明初的文学理论批评
第二节 李东阳
第三节 前后七子及其复古主义运动
第四节 “唐宋派”
第十七章 李贽等
第一节 童心说
第二节 关于“顺其性”和有为而作
第三节 关于《水浒传》的评论和评点
第四节 焦竑、徐渭和汤显祖
第十八章 公安派
第一节 公安派的文学发展观
第二节 公安派的创作论
第三节 “性灵说”批判及其它
第四节 竟陵派
第十九章 明代的戏曲和民间文学理论
第一节 明代戏曲文学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徐渭、何良俊等
第三节 王骥德
第四节 冯梦龙和晚明的小说及民间文学理论
第二十章 清初之诗文理论
第一节 黄宗羲
第二节 顾炎武
第三节 王夫之
第四节 魏禧
第二十一章 清代曲论、小说理论和明清关于《水浒传》的评论
第一节 李渔和清代曲论
第二节 关于《聊斋志异》和《水浒传》的评论
第三节 金人瑞
第二十二章 叶燮
第一节 叶燮及其美学思想
第二节 诗歌的因、创及“风人之旨”等
第三节 关于理、事、情及形象思维等
第四节 关于作者的“胸襟”及才、胆、识、力等
第二十三章 王士祯、沈德潜、翁方纲和袁枚
第一节 王士祯及其神韵说
第二节 沈德潜的诗论
第三节 翁方纲的“肌理说”
第四节 袁枚
第二十四章 “桐城派”和章学诚等
第一节 “桐城派”的思想基础和方苞、刘大櫆
第二节 姚鼐的“义理、考证、文章”
第三节 对于“桐城派”的批评
第四节 阳湖派
第五节 章学诚
第六节 清代词论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绪论
第二十五章 早期的诗文理论
第一节 龚自珍和魏源
第二节 太平天国的革命文学理论
第三节 阮元及“文笔论”派
第四节 包世臣和刘熙载等
第二十六章 “桐城派”的进一步发展、“宋诗运动”和晚清的各种拟古主义的文学理论批评
第一节 “桐城派”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节 何绍基和宋诗运动的诗论
第三节 陈衍和“同光体”
第四节 王闿运和谭献等常州派
第二十七章 改良主义的文学理论
第一节 改良主义文学理论的兴起
第二节 黄遵宪
第三节 梁启超
第四节 晚清的改良主义小说理论
第二十八章 关于《红楼梦》的评论
第一节 封建地主阶级对《红楼梦》的攻击和旧索隐派的曲解
第二节 王国维、王旡生等对《红楼梦》的评论
第二十九章 王国维、章炳麟及柳亚子等
第一节 王国维
第二节 章炳麟
第三节 柳亚子及南社
第四节 “鸳鸯蝴蝶派”的文学主张
结束语
后记